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12/21安农大研究生的含金量(农业与技术论文答辩范
- 12/12农业职称评定条件及流程(农业与技术学术论文
- 12/09农业与技术论文投稿(农业工程学报投稿要求)
- 12/07农业与技术论文投稿(农业技术论文发表)
- 10/22辽宁水稻收获进入高峰期 农业机械显身手
从种玉米到磨豆浆,中国技术改变非洲农业(2)
?
?
?
?
佩雅佩雅村所在的莫罗戈罗省,土壤并不贫瘠,而且那里气候复杂,有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,也有热带山地气候。同时,还会受到东部海洋季风的影响,如果善于利用,或许可以获得更好的收成。“我们发现,产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种植密度不够,1亩地普遍只种1000株左右,属于典型的广种薄收形态。在中国,密植的玉米,1亩地起码要种4000株。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,但是在坦桑尼亚,没有农民懂得。”
?
尽管村民们会卖出剩余的粮食,或者打点儿零工,但微薄的收入,不足以改善他们的生活,也很难通过更丰富的食物,获得人体所必须的营养。大豆,或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契机。
听说在遥远的中国,也有广袤的旱地,在过去的时间里,那里的人们,积累了很多旱地农业的技术。在有些地方,仅靠下雨,一英亩就能收获3000公斤以上的粮食。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场景,那是我57岁生涯中,从未有过的经验。
2021年,李小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,在当地示范玉米大豆套种技术。
2018年3月,李小云教授与当地农业官员在在当地调研农户情况。中国农业大学供图
?
?
李小云团队成员,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徐秀丽告诉记者,在采用新技术之前,当地玉米产量在每英亩三百到五百公斤,亩产合五十到八十公斤。采用新技术后,亩产可以达到三到四倍。
在当地的农田里,时常可以看到鲜明的对比,采用新技术的农田,玉米整齐而高大,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,结着饱满的穗子,而紧邻的玉米地里却长满野草,甚至遮住了稀稀拉拉的玉米。
?
?
?
2022年2月,坦桑尼亚播种季,柯泰特村里,61岁的农民亚当,在自己的一英亩玉米地里套种了大豆。亚当是一个六口之家的主人,家里还有他的妻子和四个孩子。这个非洲农家的主要收入,都来自12英亩、约合70多亩地里的产出。他种植玉米,也种植芝麻、棉花、蔬菜等经济作物。玉米是这个家庭主要的食物,而经济作物每年可以给他带来大约900美元、约合6000元人民币的收入。
2011年,中国政府在佩雅佩雅的村庄建立了中坦农业减贫学习中心,李小云团队是当时的技术指导团队,负责筛选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,并进行推广。今年41岁的阿德里安·巴尔塔萨·鲁维耶马穆就是第一批参与者,很快,他就被这些新技术打动。阿德里安·巴尔塔萨·鲁维耶马穆的家,是一个4口之家,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。农业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生活来源,不仅为一家4口提供了食物,卖出去的粮食,也换来了其他的生活必需品。“对我们来说,增产,就意味着家庭境况的改善。”
中国专家走进异域村庄
?
?
在当地,从来没有人想过,种地还可以有这么精细的流程,“在过去,人们把种子随意地撒到地里就不管了,非常稀疏,如果碰到干旱,发芽率不高,长成的就更少了。”维罗妮卡·卢加诺说。
确定试点后,李小云团队制定了一份玉米大豆套种的技术方案。实际上,团队所推广的人工套种技术在中国北方曾被广泛使用。
?
?
中国的专家们想到,“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,就蛋白质含量而言,可以媲美牛奶。大豆还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,中国人用大豆制作各种豆制品,在中国人心里,许多豆制品是可以和肉类相比的。那是否可以在非洲推广大豆,在保持地力、提升收入的同时,还能改善当地人的营养状况呢?”坦桑尼亚气候适宜,尽管处在热带,但全年平均气温只有20℃,主要分为雨季和旱季,大部分地方都适合农业生产。团队在初步的勘查之后发现,在整个莫罗戈罗省,大约有五个区域适合大豆种植,在这些区域中,他们选择了四个村作为最初的试点。
?
为此,在夏收之后,李小云团队还设计了一套新的技术指导方案,通过当地农业官员等技术人员,指导当地农民做豆浆等豆制品。
从2011年开始,李小云和他的团队开始在坦桑尼亚进行中非农业合作,将中国旱作农业的技术和经验,推广到当地。十多年来,法图玛、祖玛他们学习玉米高产技术、玉米大豆套种技术等,收入比原来增加了三到四倍。
?
这套和以往的种植经验完全不同的技术,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。新技术难以推广的第一个原因,和当地的发展水平有关,位于东非的坦桑尼亚,并没有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代,尤其是农村,时间的流速是缓慢的,一个村民从出生到成年,再到老去,村里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变,老一辈的生产和生活经验,传到下一代依旧在使用。
文章来源:《农业与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nyyjs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6/3135.html
上一篇:沪郊农业:新技术助力保丰收
下一篇:新华全媒+丨沪郊农业:新技术助力保丰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