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12/21安农大研究生的含金量(农业与技术论文答辩范
- 12/12农业职称评定条件及流程(农业与技术学术论文
- 12/09农业与技术论文投稿(农业工程学报投稿要求)
- 12/07农业与技术论文投稿(农业技术论文发表)
- 10/22辽宁水稻收获进入高峰期 农业机械显身手
从种玉米到磨豆浆,中国技术改变非洲农业(4)
?
慕康果:坦桑尼亚苏科因农业大学教授
?
过去十年中,我一直按照中国教授推广的技术种玉米,让我这个四口之家,真正得到了益处。所以,今年推广玉米大豆套种技术的时候,我第一个报名参加了,因为我信任中国的教授团队。
?
但很快,事实就改变了人们的认识。这些来自中国的旱作农业技术,在同样干旱的非洲效果显著。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,获得了从未有过的丰收。
2022年6月23日,佩雅佩雅村,等待豆浆做好的家庭主妇们。中国农业大学供图
“脱贫攻坚的过程中,我们做了很多实验,改变村庄的面貌,发展村庄的新业态,其中重要的经验之一,就是通过政府带动,让村民主动参与其中,尽可能避免资本的进入。在非洲,我们也是这么做的。”李小云说。
?
2022年4月前后,莫罗戈罗省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干旱,而且,恰好出现在大豆和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。干旱降低了农民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预期,但也让他们有了新的发现,相比玉米,大豆的耐旱能力可能更强。到6月,亚当收获了大约400斤大豆,他判断,如果雨水充沛,产量可以达到1000斤。
在确定第一个项目之后,李小云团队提出了一个“平行经验”的概念,也就是说,用适合当地发展水平的技术,去改变当地农业生产的状态。
不仅农民如此,当地农业官员也是如此,莫罗戈罗省经济与生产处副常务秘书罗莎丽娅·韦格斯拉告诉记者,“最开始的时候,技术合作,只在一两个村推广,我并不确定是否能真的有效,是不是真的能够推广开来。”
?
?
但也有意外的惊喜,第一次种的大豆,收成比想象的要好一点儿。
?
在瓦辛巴村,75岁的奥马里,生活已经和以前完全不同。新的技术让他的收入大幅度提升,他盖了新的房子,装了自来水,还建了羊圈,养羊的技术,也来自中国专家。
2022年6月24日,当地技术团队在亚当所在的柯泰特村,为第一次收获大豆的人们,现场示范制作豆制品。
?
?
夏季刚过,非洲坦桑尼亚中部,莫罗戈罗省佩雅佩雅村,52岁的法图玛·穆卡姆巴开始盘点今年的收成。
得到提升的不只有非洲的农民,对李小云和他的团队来说,十年援非同样收获巨大。
大豆在全球范围内需求量非常大,也是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,完全可以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。在过去几年,莫罗戈罗省各区域都有农民开始种大豆,但农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,最重要的就是缺乏市场。人们并不了解这种作物,也缺乏如何使用大豆的知识。
对亚当来说,种大豆是全新的种植体验,吸引他的,是项目推广者在村民大会上讲述的前景,“他们介绍了大豆在营养健康和增收方面的好处,我觉得可以试一试。”
收入的提升,也让这些非洲村庄里的人们,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法图玛·穆卡姆巴表示,在以前,一场疾病,或许就会让一个家庭崩塌。“前几年,我丈夫生了一场大病,住院很长时间。如果在以前,我们这个家庭几乎不可能承担这些费用,但现在,疾病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债务。”
?
?
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年,整个佩雅佩雅村只有一个技术员按照约定使用了新技术。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围观,“从来没见过那样种玉米的,太复杂,也太辛苦了。”法图玛·穆卡姆巴说,“和以前的种植方式相比,新的方法,投入的劳动要多出很多,但收益如何尚未可知,这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主要原因。”
?
但我想,那样的场景,或许离我们并不遥远,因为中国的旱地农业技术和经验,在这里已经推广了十多年。我们学习中国种玉米、种蔬菜的方法,今天的我们,已经和以前完全不同了。
在坦桑尼亚,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们,将中国方案进行整理,细化为品种选择、种植处理、播种期、种植方法、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完整的耕种管收的技术,并教给了一百个农民家庭。
?
?
?
直到第一次见到中国专家,法图玛从没想过,这些专家会在这里停留10年,他们和村民们一起下地,手把手地教会村民们怎样用最简单的技术增收,还帮助村民们改造村庄,教他们盖房子,教孩子们读书……
文章来源:《农业与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nyyjs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6/3135.html
上一篇:沪郊农业:新技术助力保丰收
下一篇:新华全媒+丨沪郊农业:新技术助力保丰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