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12/21安农大研究生的含金量(农业与技术论文答辩范
- 12/12农业职称评定条件及流程(农业与技术学术论文
- 12/09农业与技术论文投稿(农业工程学报投稿要求)
- 12/07农业与技术论文投稿(农业技术论文发表)
- 10/22辽宁水稻收获进入高峰期 农业机械显身手
从种玉米到磨豆浆,中国技术改变非洲农业(3)
怎样帮助村民们增收?事实上,在过去的很多年里,来自世界各地,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援助团队,为当地提供了很多方案,但这些方案大多难以推广。
?
在李小云看来,改善营养和改善收入几乎同样重要。在坦桑尼亚的大部分农村,当地人习惯种植一种白玉米,这也是他们的主食,但只食用玉米,会缺乏一些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元素,比如色氨酸和赖氨酸。
?
农民对种大豆反响很好
?
?
不过,我发现,当农民们学会制作豆制品之后,对大豆种植的反应变得更加积极。一方面,他们相信大豆可以改善健康状态,对消除营养不良有积极效果。另一方面,他们也认为大豆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。农民正在变得更加积极,我认为这个项目可以继续延长,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,在这个过程中,增加参与的村庄和村民数量,在生产和加工方面提供便利支持,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对接市场。
2015年7月,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与坦桑尼亚村民进行交流。中国农业大学供图
除了深翻、密植、使用农家肥等传统的旱作技术之外,更多适应当地的技术、小型设备,在不断的交流中进入当地。而中国专家们,也在不断成熟和成长。
事实上,这些技术中国并不缺乏,李小云解释,中国当前的农业现代化,已经非常接近发达国家。但在过去,却长期处于和非洲国家类似的阶段。尤其是在机械化普及之前,农业生产劳动密集的时代,中国人发明了合理密植、有机肥、间作、轮作等许多技术,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升。
用事实让当地人接受
?
?
?
?
?
“可能很多人会认为,我们帮助非洲是单向的,其实这些合作项目和活动,给我们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。让我们更好地从全球视角、非洲视角去重新看待自己。非洲人是我们全球化的老师,在相互交流中,我们会接受不同的意见反馈。”李小云说,“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这些收获,恰恰是进入新世纪后,中国重新构建与世界的关系,重新构建与发达国家、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一个缩影。我们不再是一个被动加入到地球村的成员,而是开始主动与世界融合,并在全球范围内,分享我们的经验,承担自己的责任。”
增收之后更需改善营养
除了开展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,李小云团队的专家们,还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,帮助各个村庄修整道路、重修房子、整理村庄。
?
上世纪九十年代,李小云在欧洲学习时,从欧洲到东非的坦桑尼亚进行了调研。李小云觉得,非洲干旱的天气,和中国的大西北有点像。十多年后,2008年,李小云再一次去坦桑,再一次深入调研,他发现,许多在中国特别普通的事情,在那里却很难实现。“比如玉米,在华北平原,亩产800斤、1000斤,甚至超过1000斤,都是很普遍的事情。农民在玉米中套种大豆等作物,也都司空见惯。但是在非洲,我们在不同的省调研发现,当地的玉米产量非常低,亩产只有150斤左右,高一点儿的,也就200斤。”
?
?
中国技术帮助非洲村民增产,但增产的同时,地力的消耗也变得更快。怎样才能恢复和维持地力?李小云最先想到的是大豆,这种原产自中国的豆子,既有经济价值,还有固氮、肥田的作用。更重要的是,它营养丰富,能弥补当地人长期以玉米为主食导致的营养缺失。
我想我会继续种植大豆的,我很有信心。现在,我们县里、乡镇的农业官员,我们这里的农业研究者,也和中国教授一样,会经常到村里看我们的生活,到地里看庄稼的长势,他们也会帮助我们。
?
?
我在一英亩(约合6亩)玉米中套种的大豆,在7月份的时候,这一英亩收获了大约400公斤玉米和120公斤大豆,尽管和预期的产量差得很远,但在旱情下,这样的收成已经超出预料了。
?
?
?
?
把大豆变成中国豆浆
?
?
2022年6月23日,佩雅佩雅村,村民们第一次收获的大豆。中国农业大学供图
在非洲推广中国农技
被改变的农田和村庄
?
达斯坦:莫罗戈罗省基洛萨县农业官员
2018年2月,当地村民在进行密植技术拉线精耕细作。中国农业大学供图
文章来源:《农业与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nyyjs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6/3135.html
上一篇:沪郊农业:新技术助力保丰收
下一篇:新华全媒+丨沪郊农业:新技术助力保丰收